從眾與慎獨_1000字
在不經(jīng)意間,我們總會流露出一種從眾性,似乎追隨別人的言行,一切更順理成章,也更心安理得。這難免有些像小孩子行為。
比如,一個小孩看到別的小朋友摔倒了,他也會模仿人家的樣子趴在那里,一動不動。又如,晚上,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樓前指指點點,看誰家的窗子亮就揀一塊石子扔過去,都爭搶風頭般地嘗試一番。這恐怕不僅僅是好奇般的惡作劇,細想起來,倒覺是一種奴性意識和小人心理在作怪。
長期的封建專制統(tǒng)治,使我們的骨子里滲入了一種從眾意識。在一些是非判斷上,往往隨波逐流,人云亦云。大概人類社會之初,為了生存的需要,見到一頭猛獸,你投一石塊,他擲一木棍,我挖一陷阱,一伙人又趁勢而上,便添了一分刺激,多了一份安全,增了一道美味,何樂而不為?
于是歷史上便有了楚大夫屈原“忠而見疑,信而被謗”的流放,史學巨擘司馬遷“發(fā)憤之所為作也”的受辱,曠世文豪蘇軾“若問平生功業(yè),黃州惠州儋州”的貶謫,抗金名將岳飛“知音少,弦斷有誰聽”的孤寂。于是在當代我們便可大肆沖闖紅燈,隨意亂扔垃圾,盡情踩踏草坪。我們還可以為了開心在動物園用樹枝戳虎寶寶,為了好奇攀爬雕塑,為了解乏泉邊濯足,為了留名毀壞古跡等等。自己不是始作俑者,便沒有半點顧忌或羞慚之意。這不是一種奴性意識和小人心理又是什么?
在當代社會中,我們應該唾棄從眾頑疾,提倡一種明明如月的君子風范——慎獨。
作為一種道德修養(yǎng),“慎獨”最早見于《禮記》,他說:“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獨也?!睎|漢人鄭玄曾注解說:“慎獨者,慎其閑居之所為?!痹谌缃?,慎獨就是不論有人無人在,都自覺嚴格遵守社會公德,不做有可能損害他人、社會利益并最終損害自己的事。
古往今來,大凡有志之士,都能作到慎獨。東漢時期,楊震在赴荊州刺史途中,經(jīng)過昌邑縣??h令王密得知,深夜“懷金十斤以遺震”,欲以厚禮報答楊震當年舉薦之恩。他說,這事別人不知道,請收下。楊震拒收,嚴肅地說:“天知,神知,我知,子知。何謂無知?”楊震以“四知”自警自律,同時訓誡下級,是慎獨的典范。劉少奇同志曾說,一人在獨立工作,無人監(jiān)督,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,他能夠慎獨,不做任何壞事。并以此作為座右銘。
慎獨是一種內(nèi)在的道德力量,是一種高度的自覺性。醫(yī)務(wù)工作者慎獨,病人就會得到一份關(guān)愛與安全;教師慎獨,學生就會得到一份理解與智慧;行人慎獨,十字路口就會得到更加通暢;游客慎獨,名山古跡就會更加整潔怡人;品牌慎獨,顧客就會多一份信任與支持;人人慎獨,國家就會多了一份希望與繁榮。
慎獨是一種傳統(tǒng)美德,也是一種浩然正氣。清朝大臣曾國藩也曾說過,慎獨則自安。慎獨則內(nèi)省不疚 ,可以對天地質(zhì)鬼神。慎獨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,第一尋樂之方,守身之先務(wù)也。正因如此,曾國藩倚天照海,終成“內(nèi)圣外王”的一代名臣。
讓我們跨越從眾的矮墻,做一個俗世中的君子吧,讓慎獨的思想燭照自己的天空,也給他人帶來一份澄澈與溫馨。
評語:“讓我們跨越從眾的矮墻”,做一個張揚民族自尊的獨特之人。這樣的人,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!小作者有感于我們現(xiàn)在社會上的一些不文明現(xiàn)象,用手中的筆告訴了我們,什么是有所為,什么是無所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