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做事拖拖拉拉?家長們別沉浸在孩子能如期做好的幻想中!
其實拖延只是一種「癥狀」,真正的病根是「不愿改變現(xiàn)狀」。做之前,必須要有強烈的動機,像是「老師給的壓力」、「時間壓力」、「不做就慘了」等等,才能讓人愿意跨過那個門檻開始行動。
孩子做事拖拖拉拉,寫作業(yè)老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寫?吃飯、洗澡也是三催四請,真是皇帝不急,急死太監(jiān)!有時候,讓孩子多做一個步驟,幫助他們跨越那個很高的門檻,并找出強烈的動機來,事情反而會進行得更輕松。
知名部落客提姆.厄本(Tim Urban)在他著名的TED演講「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么」中說:「不拖延的人根本不存在!」他認為所有人都有拖延癥,只是嚴重程度不同,是否「發(fā)病」,也取決于當下的情境。
拖延癥在有明確的界限,也就是一件事情的最后截止日期時會特別明顯,典型的學校作業(yè)、報告等,這些有確切截止日期的事件,最容易讓拖延癥患者察覺到自己的拖延。雖然惱人,但能察覺到已經(jīng)算是不錯了。
最可怕的拖延叫做「總有一天」
你是否也常從別人口中聽到,或自己就很常說出這樣的話:「總有一天我要瘦下來!」、「總有一天我要賺大錢!」、「總有一天我要考上頂尖學校!」……等等的。像是這樣的話,即使沒有說出口,我想所有人都曾經(jīng)在心里面吶喊過吧!
但其實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是,這句話本身就意味著拖延了。當我們說出這句話的時候,其實腦中想像的是這件事情「已經(jīng)完成」之后的樣子,而不是中間的「執(zhí)行過程」。其實人的大腦是很難分清楚現(xiàn)實與想像的,當我們在想像事情完成的樣貌時,其實就已經(jīng)得到了部分的回饋,當下就完成了自我滿足,所以就更容易陷入「做白日夢」的處境了,當然也就更不會著手實踐啰!
拖延的本質與病根:不愿改變現(xiàn)狀
其實,拖延只是一種「癥狀」,真正的病根是「不愿改變現(xiàn)狀」。如果我們以物質所具有的能量高低來做比喻的話,原始狀態(tài)下可以稱之為「低能階」,而開始一件事情則是需要能量的輸入,讓人的狀態(tài)提升到「高能階」才能開始。
當?shù)湍軤顟B(tài)與高能狀態(tài)差異過大的時候,就必須要有強烈的動機,像是「老師給的壓力」、「時間壓力」、「不做就慘了」等等,才能讓人愿意跨過那個門檻開始行動,如圖一所示。
克服拖延第一招:多做一個步驟
因為拖延而堆積如山的事情不是已經(jīng)夠讓人頭大了,為什么還要再多加一個步驟呢?其實,這個步驟有點類似無障礙坡道的作用,既然我們不愿開始執(zhí)行事情的核心任務,那我們就多給自己一個「坡道」,來幫助自己跨過那個很高的門檻。在很多情況下,多一個步驟,反而會讓事情進行得更輕松,見圖二所示。例如,我真的不想開始寫通識期末報告,這時候我為自己設置的坡道就可能是先列出一個報告架構,或是先百度所有可能用在報告里的案例資料,或什至只是看一則和題目相關的TED Talk,讓自己離做報告這件事情的門檻稍微近一些。
所以,當我們在為一個大型專案訂定執(zhí)行計畫的時候,千萬別太沉浸在計畫能夠按部就班執(zhí)行的幻想中!你可以在一開始就多訂定一個額外的步驟,來幫助自己踏出第一步,如圖三所示。
克服拖延第二招:讓拖延更有意義
史丹佛大學教授約翰.培利(John Perry), 在著作《拖拖拉拉, 人生照樣精采》(The Art of Procrastination)中提到了所謂的「結構性拖延」(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),這個名詞聽起來很有學術味道,但其實本質上很簡單,就是「讓各種有意義的事情互相拖延」。
這其實是一種順著人性弱點的策略,也就是說,我們知道自己愛拖延,也不用想辦法去「克服」這種心理,而是干脆讓它拖延,只是我們拖延的時候做的事情,是手上其他也等著我們做的事情。
比如說,你手上同時有報告、背單字與寫考題這三件事情要做,就把這三件事情當作你互相拖延的框架─如果你現(xiàn)在不想開始做報告,那就干脆去背單字,或是寫考題。而如果你想晚點背單字,那就先做一下報告吧。
類似這樣的方式,這樣即使拖延了,罪惡感也比較輕一點,同時其他重要的事情也一并開始進行了。當然,還是要注意每件事的截止日期,別光是開心地完成一堆簡單的事情,而忘了慢慢逼近的死線了!為了避免這種狀況,你需要列出一個「待辦清單」,擺在清單前面的,就是好像有期限但其實沒有「明確」期限、看起來有點重要但沒有到極度重要的,這樣當你想拖延時,就會繞過它往下面其他選項去找,結果反而會把其他有明確期限、而且真的很重要的事情完成。
當然,以上兩種方法也可以混用,你可以在每個計劃的開頭都多設置一個緩沖步驟,然后讓多個計劃彼此互相拖延。
也許有些人會覺得,自己跟自己還要這樣玩心機,未免也太累了吧!但其實細想,我們最容易欺騙的人往往就是自己,像是「我明天就會開始」、「這件事我最后一天再做就好了」、「等我看完這一集就要開始動工了」這類的自我欺騙,就是讓拖延癥逐漸惡化的根源,長久下來容易讓人產(chǎn)生「一事無成」、「懶散怠惰」的自我評價,這時候要改正就更困難了!所以,現(xiàn)在就開始正視并改善自己的拖延癥吧!(或是,等一下再說吧?)
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