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吻我以痛,我卻抱之以歌
“實際上,非暴力教導(dǎo)我們賦予對手人性,意識到自己與他們共同感受到的渴望與恐懼,共同合作,化解矛盾,而非以暴制暴?!边@段話是《我父親是恐怖分子》這本書的主角易卜拉欣所說的。從這段話中,我感受到易卜拉欣“世界吻我以痛,我卻報之以歌”的以德報怨,也知道了為何易卜拉欣能放下仇恨,并找到正確的路的原因。 本書講述作者扎克易卜拉欣七歲時,他的父親諾塞爾開槍射殺了猶太防衛(wèi)聯(lián)盟的創(chuàng)辦者,并因此入獄。在獄中,他又參與策劃了震驚世界的世貿(mào)中心爆炸案。作為這樣一個恐怖分子的兒子,易卜拉欣從小的生活里就充滿了偏見。最開始是父親灌輸給他的種族偏見,后來是別人加諸于他身上的偏見。但是,在他母親、朋友的幫助下,他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。他放下了仇恨,并開始嘗試去相信這個世界,他將母親所說的“我已經(jīng)受夠了仇恨的滋味”視為人生信條。他寫道:父親中途迷失了方向,但這并不妨礙我找到了正確的路。
看到易卜拉欣的改變,我深深感受到了以德報怨的偉大。 歷史上以德報怨從而取得成功的事例有很多。秦漢時期,韓信以德報怨,沒有殺掉當(dāng)時讓他承受胯下之辱的青年,使這人感恩涕零,愿意終身為他效勞;三國鼎立時期,諸葛亮以德報怨,使孟獲心悅誠服,為蜀國效力;唐朝的李世民因愛才,以德報怨,不追究魏征的曾經(jīng),獲得了魏征這一人才……假若他們殺了這些人,那么歷史將會被改寫,給他們帶來的損害也是無窮的。 古人尚能如此,我們不也因如此嗎?還記得在六年級的一次課間,我與A產(chǎn)生了一些誤會,因情緒激動,我罵了她幾句,沒有認真聽她解釋。于是,A開始對我心存芥蒂,百般地算計我、刁蠻我,使我難堪。我恨她,卻總是碰不著面,我只能默默忍受。有一次在宿舍外的走廊上,她剛打完飯回來,手里拿著飯盆,因腳下一滑,在我面前跌倒了,飯灑了一地。這是一個多么千載難逢的機會啊,我終于可以在一旁幸災(zāi)樂禍一下了??晌覜]有。我蹲下來,把她扶起,關(guān)切的問她有沒有傷著哪里。A很感動,并向我道歉。我也因誤會了她而道了歉。 也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名字,或是很多個名字。我們恨的牙癢癢的,我們想報復(fù)他;有時,我們想要忘記,可一直揮之不去,隱隱作痛。我想說,你越抓住仇恨你越痛苦,你越想報復(fù)你越不快樂,而且你越來越跟那個人一樣。 但,在國家面前,以德報怨未必是好的。正如易卜拉欣在書中所說:“然而,正如許多人曾寫過的那樣,用非暴力化解沖突并不意味著消極綬靖。他并非任人魚肉,或是放任侵犯者得寸進尺。他甚至不是讓你放棄戰(zhàn)斗——起碼不完全是?!本拖裰腥盏尼烎~島問題和中菲的南海問題,這些是危及到我國領(lǐng)土的事情,如果對方并未用武力襲擊,那么我們絕不會向?qū)Ψ介_戰(zhàn),而應(yīng)采用以德報怨;但如果對方已嚴(yán)重危害到我國人民的生命財產(chǎn)安全,以德報怨這時將不能再用,應(yīng)以暴制暴。所以,在國家面前,除非對方并未采用暴力襲擊,我們就不應(yīng)以德報怨,讓別的國家奪走屬于自己的領(lǐng)土——這是每一個國家都不可容忍的。 以德報怨從來不是便宜對方;以德報怨是放過自己;以德報怨是讓你的生命更有意義、更加的快樂,你才得到最后的勝利————這是我從易卜拉欣身上所學(xué)到的。